注册时间2007-10-21
最后登录2019-2-20
大专生
 

|
和尚勾引尼姑、尼姑不要和尚、只是说和尚的光头太亮 约会 怕会招来方仗 引自,[新童谣]
话说那和尚、白等了一夜。但尼姑却没来。和尚心焦 不敢睡 也睡不着 独自一人喝了一夜茶水。鸡叫二遍时,和尚的那只大夜壶也巳戴了眼镜,[满了]。鸡叫三遍的时候,和尚估摸尼姑今夜也不会来了。 就起身到荆溪河边把那戴眼镜的夜壶给倒了,在庙里做和尚 寺规虽禁吃荤腥,但一般庙宇伙食很差 总是会缺油少盐, 和尚们也只能时常加些葱蒜下饭,[那时科学不发达,还不知有微生物叫细菌一说,更不知葱蒜能杀微生物,那也叫杀生,也是开杀戒的]。再加上大多和尚年轻气盛,又无可发泄。因之,其尿也就骚燥无比。一角钱一只的大号宜兴丁山新夜壶, 最多用至一月 倒尽尿后放在僧舍里也会骚臭得令人掩鼻,所以和尚们每日把夜壶里的尿倒在自己的僧田里后 都要来到庙后的荆溪河边,用河水将夜壶荡涤一番
和尚们荡涤夜壶时 还总习惯要捡些 陶都宜兴 荆溪河边特有的那种破缸碎片,捡几块麻将牌大小的,放入尿壶内 前后、左右、上下、摇动 是要荡涤去壶中尿垢 以除去夜壶中残存的骚臭味
我的家乡宜兴是世界著名的陶都。烧制的陶器举世闻名,陶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实用器具 而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就是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贮盛液体 当然首先是盛水 其次要盛的还有 酒 油 在北方还有奶 宜兴在江南 基本上没有奶要盛 要有、充其量也只会有些人奶、羊奶 且数量极少 就金贵了 恐怕巳轮不到陶器来盛装 其时虽我的家乡宜兴是陶都 乡人日常用的也还是粗陶、所谓粗陶,就是那种很实用、便宜 器形也较大的 颜色棕中带黑,且造型粗糙陶器
相反、用粗陶来装人类的排泄物 到是最合适不过 陶器最实用的就是、缸和壶 缸中常用的除了 水缸、油缸 酒缸、米缸 就是埋在家后田前的粪缸了 壶呢也一样 除了水壶,油壶、酒壶 最实用的就要数尿壶了 尿壶也叫夜壶 是说它一般只在夜里装尿 白天农村 田间地头是随处可方便的
缸在陶器中形体为最大 大的七杂缸可满盛二十来担河水[中间有瓮最小有盏就不去说他们了] 接下来说壶 尿壶为壶中最大 其次是水壶 油壶 最小的是酒壶 有的酒壶你添满了 也只能斟出老称二两米水酒 但缸和壶它们却都是同出一窑烧制 都是在宜兴丁山 五十丈长的龙窑里烧成 历经千年传承 烧制工艺巳趋成熟 烧做的缸和壶除可能会有点形变外 质地却巳大都炉火纯清 因此、大缸的碎片放与和尚手里同样坚硬质地的夜壶里,摇动时与碎缸片撞击的夜壶就会发出金石撞击的铿锵声响 光啷头、光啷倘 光啷头 光啷倘 那和尚听了竟一下子 怒燃胸中 尼姑嫌我光啷头 太亮 坏了我好事 没来。你也敢骂我光啷头 一怒之下就把这把大号的宜兴夜壶给砸了。
光头和尚砸夜壶, 也许是我儿时听得最多,最令我开心的笑话童话故事,总之几十年来也从未忘记过。参加工作后 有时 ,出外千里,往在 三 五 星级的宾馆,座用虽已是toto牌的抽水马桶,只要一见来客是光头,或是地方支持中央,头发不多的,我都会不由条件反射地想起这个光啷头和尚砸夜壶的童话故事,想起故事里的光头发亮的和尚 和在家乡也早巳退出生活舞台弃之不用了的宜兴夜壶 我能如此记忆犹新 故然是这个听了无数遍的童年故事 声形并茂、滑稽生动,更是这里边我还有个属于我自己的小小故事,我小时也是砸过夜壶的,还不止一个,这当然与尼姑无关[那时小还未发育] 而它的起始、我第一次砸夜壶、到是的确与这个童话故事有关 后来的数十次 [也许十几次吧]再砸夜壶 却是不能再冤枉和尚的 我砸第二个夜壶,就早巳与童话无关 甚至与尿进夜壶的尿[输出]也无关 它到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地与吃[输入]有了关系, 在吃里边也只与一种江南传统早点食品、油炸面食 油条有关系
现在回忆起来
第一次的我确实是因为夜壶而油条 童年充满了好奇的我 自从听了这个砸夜壶的故事 好奇心就煞不住了 总想亲耳听听和尚砸夜壶故事中 和尚用水荡涤夜壶时 夜壶与碎缸片撞击所发出的 ''光啷头'''' 光啷淌''的声音 一天早上、就同着两卵子拖塘灰的小伙伴来到荆溪河边做试验 无奈爷爷用的夜壶很大 可盛尿八斤 名为八斤大头壶 [乡人认为最大人头为八斤] 壶柄的釉水烧制得很光亮 爷爷成人后已用了数年 壶柄特润手 光滑 在加水 放入碎缸片的 在我手中死力摇晃中 骂和尚的 光啷头 光啷淌的声音还没有听个真切 那时的我尚年少无力 一时手没抓住 倒把爷爷用的大夜壶给砸烂了 八斤大头壶砸烂了 坏事着实做大了 我被吓哭了 而卵子拖塘灰的俩小伙伴见我闯了祸 怕受连累 也随即逃走了
在后来回忆时总结那次闯祸经历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有福之人 要不、那次我砸了爷爷的夜壶 不仅没有受到爷爷任何 处罚 [打骂] 相反因祸得福 第二天 我还吃到了童年记忆中的最美味 油条 第一次吃油条 感觉那个香 那个脆 那个肥 都是无法用语言形容和表达的 那时我甚至觉得 世界上任何吃的东西都不会比油条更好吃了只要每天有油条吃 就什么都不再想吃了 再要了。 油条这个食品名词 就如我爷爷一生中 最衷情的''三壶''一样 我能吃到油条 竟成为了贯穿我整个童年生活的全部 理想境界和目标
我爷爷是个土生土长的宜兴人 碧波盈盈的荆溪水 养育得我爷爷的皮肤是白里透红 典型江南人的中等身材个头 使我爷爷出落得 既不高瘦又不矮胖 结结实实的身驱 浑身透出着我家乡阳羡山水的灵气
爷爷家里田少 人也不多 爷爷独苗一个 加上曾祖父 曾祖母 正如一个 今天最普通的家庭单元 三口之家 曾祖母包了三寸金莲小脚 下不了田地 只能在家烧烧洗洗 曾祖父呢 有痛风病 怕寒湿 农忙时、时常犯 在地里劳动、也是只能收不能种 抵不上小半个劳力 我家祖上是从苏北逃难来的 三代单传下来 省吃俭用 到我爷爷这一辈 巳积置了几亩薄地 一般年景、三口之家 也就仅能温饱 余下的仅是点油盐钱、所以爷爷家 种田从来也没有敢请个帮工 全靠一家人拚力和邀求些亲戚们来帮助完成、因此爷爷读完高小[小学六年级]就只得在家务农
我爷爷 年轻时 不仅身体壮实 有力气 面藐也生得 嘴阔目秀 一表人材 即使是在地里劳作 时时挥汗如雨 面朝黑土 背朝天 但只要站立起来、在田间地头 也每每 俊逸挺拨 得象株家乡铜峰山上的秀竹 爷爷不仅人长得俊 还高级小学毕业 在那时的宜兴、也算有了中等以上学历、中级文化程度 但土生土长的爷爷却很朴实 对未来从没敢有过奢望。在生活的质量上也要求也并不高 和当时家乡大都数普通农民一样 '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而实践'三壶''就是那个时代的家乡人和我爷爷要实现的全部生活愿望和理想 ;;1茶壶 早上起来用家乡特有的宜兴特产紫砂茶壶泡一壶 自己刹青 的绿茶 或红茶 当然 最好能上城茶馆里泡一壶花茶再花几分钱 那就能 吃上一根油条 或麻块 还有巳煮得很;;粉’的茴芽豆、在家里吃早饭、时常就只能将就吃些
南瓜 山芋了 但茶却不可不吃 2酒壶 中午 晚上 爷爷和他的老父亲 用锡壶 喝一壶自己家里用粮食酿造的水酒 用爷爷自已在自家田里 或村边小河滨里捉来的 小鱼 糠虾 钓来的田鸡 黄鳝 搭搭 当然 逢年过节也会宰些自已养的鸡鹅鸭羊 假如养了头猪 过年时 爷爷和曾祖父 就还会有些杀猪菜来搭酒 3夜壶
[ 本帖最后由 点石成京 于 2008-12-24 12:09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