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查看: 34939|回复: 2

[宜兴资讯] 宜兴人文遗存 ∣ 长桥祭(二)

[复制链接]

大专生

发表于 2022-3-18 16: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电信
微信图片_20220318155523.jpg
长  桥  祭

至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宜兴县令李若谷动工重新改造长桥。史称其“召豪户出钱三百万,市时僦工,累月而成”。实际上未及完工,李县令就升任连州(今四川锡连)知州,还没上任,又改为亳州通判。天圣六年(1028年),距上次整修约二十年,新任知宜兴县事贾昌朝(997-1065)提议重新建设长桥。同样,没有等到完工,贾县令就被诏进宫中陪太子读书。第二年(1029年),接任的县令周陵才完成重修。在京城得到重用的贾昌朝闻讯,写下一诗,其中有“坐忆蛟桥此日新”之句。

说起来,历史真的也很吊诡,重修长桥的李、贾两任县令,最后都当过副宰相、宰相。贾昌朝留下的诗词非常少,除了写长桥的那一句诗还,还仅存一首《木兰花令》词,曰:“都城水渌嬉游处。仙棹往来人笑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东君欲其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碧油红旆锦障泥,斜日画桥芳草路。”而其逸句“坐忆蛟桥此日新”中,明确将长桥命名为“蛟桥”,说明在宋代早期,长桥就有“蛟桥”的称号了。

过了不到三十年,至嘉祐二年(1057年)戊戌,宜兴令司马旦【即司马光(1019-1086年)兄长】再次修缮。这一年,是北宋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刻,宜兴蒋之奇(1031-1104年)、单锡和眉山苏轼(1037-1101年)、苏辙(1039-1112年)等成为同年进士,为苏东坡卜居宜兴结下前缘。约过了二十多年,为元丰二年(1079年),常州府丞钱垂范(钱即父亲)带队到宜兴公干,船队停靠在长桥边,负责烧饭的船(庖舟)起火,火势无法控制,延烧桥柱,长桥被烧毁。钱垂范的心情当然十分沉重,第二年,降职,视事宜兴。此后,历官御史台巡按御史,告老后,落籍宜兴。其子钱即(1054-1124年),宜兴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方腊事起,东南震动。本来因足疾而回乡休息的钱即奉命再起,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宣州,捍卫江东。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被擒,升为龙图阁学士、正奉大夫,以老致仕。

元丰四年(1081),蒋之奇、苏轼同年进士褚理(生卒不详)来为宜兴令,兴工重建,建成之后更名“忻济桥”。据前人推测,褚理重建的是石桥,因其“上下如环”,时人又称之为“月桥”。据历次修桥记所说,至元丰时,长桥的长度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原因就是上游胥河断流,固城湖被围垦,荆溪河流域水量锐减。之后,又由于水流迟缓,沿线河床渐渐淤塞,河道变窄。宜兴城区的河道夹于两氿之间,变化尤其明显。
微信图片_20220318155828.jpg
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卜居宜兴,欣然题写八个大字,曰“晋周孝侯斩蛟之桥”(清.吴景牆.宜兴荆溪金石考.卷十),立石于桥堍(后人说因苏轼而易名蛟桥,实误)。此后,功名无望的东坡先生慨然写下《踏莎行·荆楚》一词,云:“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人,长桥千载犹横跨。○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边洗尽功名话。”(明.陈耀文.花草稡编.卷十二.)此后,桥名一度改称“荆溪桥”。桥东北堍的路边,仍旧立有李赞皇(李华)长桥诗碑和重建长桥碑。至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在奸臣蔡京(1047-1126年)主导和推动下,列出三百多位故臣入“元祐党籍”。蒋之奇、苏轼等皆名列其中,他们的书籍、墨迹遭到禁止。而立于长桥边的苏东坡题桥名碑、李华诗碑、重建长桥碑等,一并被沉入荆溪河中。

约经过一百年左右,为淳熙十一年(1184),寓居宜兴的宋朝宗室赵知宗(疑即赵亮夫)倡议,由民间捐资重建长桥。建成后,在桥上立有四间神祠、佛祠,并开列街市(门店)二十八间。长桥从此也成为宜兴城南一条“商业街”,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民国。建桥之后不久,赵亮夫被任命为宣城太守,终官为知常州。绍定三年(1230),天台收藏家谢采伯(元若)之子谢奕修由长兴县丞升任宜兴知县,便向父亲借来东坡墨迹,将“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十二字的桥铭,重新刻石立于桥堍,并建立碑亭予以保护。当时的天台谢家是皇亲国戚,理宗的皇后谢道清(1210-1283年)是右丞相谢深甫(1139-1204年)的孙女,而谢奕修则是谢深甫长孙。谢奕修家中收藏了苏东坡的许多墨迹,明代弘治时,首辅、邑人徐溥(1428-1499年)所刻苏东坡帖,就是来源于天台谢家。

古籍中一般认为,长桥易木为石,是元丰时的县令褚理。理由是前几次重修、重建,一般只经过三四十年,而元丰之后,经过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修。而吴景牆认为,如果是褚理所造的长桥为石桥,至淳熙十一年,共104年,无须重建。所以,吴景牆认为,易木为石的是赵知宗。此后的长桥,虽然屡遭兵燹,但一直没有倾圯,大多只是进行整修,而没有经过重建。

南宋末著名词家、邑人蒋捷(约1245-1305年)《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一曲中,有“濯溪雨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之句。长桥,也是乡人别离的码头,除了赶考高升,还有充军发配。难怪,这座无言的石桥,会成为宜兴人心中一段挥之不去乡愁。

元泰定元年(1324年)甲子,宜兴知州辛思仁重加整修,并改名“万安桥”。(冯智舒《纲目质实》)虽然桥名几经更改,但“长桥”之名一直是宜兴百姓最亲切的称呼。时为常州路教授的著名诗人白珽(1248-1328年)作《题斩蛟桥》诗,其中云:“桓桓周将军,英烈照千祀。少年知自艾,成仁不惜死。射虎南山下,斫潜北桥底。腾拿三日夜,洒血四十里。”“苏公百世豪,气味有相似。泊舟蛟川下,洗石题所以。平生疾恶意,十有二言里。丰碑刻祠宇,词翰晋二美。”白珽所说的“平生疾恶意,十有二言里”,讲的就是谢氏重刻的东坡墨迹。从此之后,长桥便与周处、苏轼两位人物一道,走进了不朽的历史。

至正十九年(1359年)己亥,著名画家倪瓒(1301-1374年)游寓宜兴,住连襟王允同家中,请好友陈汝言(字惟允,生卒不详)画《荆溪图》。此图记录了当时宜兴古城风貌,画面中的宜兴城非常简单,还没有像样的城池,而蛟桥高高地屹立于荆溪之上。画成,游寓宜兴的周砥、郑元祐(1292-1364年)、虞堪、张监、王蒙(1308-1385年)、陆大本、张经、陈植(1293-1362年)、张田及宜兴王光大、荆南樵人(疑即王允同)等都有题跋。郑元祐诗云:“荆溪溪上首重回,岂忆人间化劫灰。只有斩蛟桥下水,可曾写入画图来。”元末明初(1355-1368),宜兴城在张士诚、朱元璋之间屡易其手,但长桥一直坚挺如初。另据吴景牆考证,元明之际,谢氏重刻桥铭碑“又沦入水”。此碑沉入水中的时间,最大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微信图片_20220318155907.jpg
朱元璋帐下元帅杨国兴攻下宜兴之后,重新拓筑宜兴城,长桥便由城外“被移入”城内。从此,长桥便成为宜兴城中最明显的坐标,而“蛟桥夜月”成为一处著名景观。明初著名诗人、无锡浦源(1344-1379年)有诗云“手写斩蛟碑尚在,乡人打卖几摩挲。”明朝初年的长桥之上,应该就是一处街市了。

明正统时(约1440),别驾王升作《长桥考》,专门考证过长桥的兴废变迁,但其中遗漏了南宋的一段历史。至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宜兴县丞廖桓在桥身的两边增置石栏,一直延续到明末。在弘治后期(约1495年),首辅、大学士徐溥搜集东坡遗墨,又见到过苏轼为蛟桥题名的手迹。在《跋苏东坡手书》中说:“至访其手迹,仅有所题斩蛟桥八字而已。”说明当时苏东坡为蛟桥题写的旧铭仍然在世,但没有见到摩刻入石的记录。万历年间,布衣诗人沈明臣(1518-1596年)来游宜兴,作《重过宜兴》诗云:“日高罨画云犹湿,春半铜官雪未消。千古英雄谁可语,东风独立斩蛟桥。”同样是布衣诗人的大才子王穉登(1535-1612年)作《花朝荆溪对雨怀吴幼元》诗云:“百花又逢初度,二月已近清明。射虎祠边雨暗,斩蛟桥畔水生。”期间过往长桥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但未见长桥修造的记录。

至崇祯甲申(1644年),明清易代。翌年,清兵南下攻掠江南,常镇兵备道副使张键得到宜兴将屠城的消息,先行赶到宜兴。连夜将此消息张榜于市,城中一空,而张副使引刀自裁。宜兴城和宜兴百姓躲过一劫,长桥也逃过了被血洗灾难。
(来源:宗伟方 闲品阳羡)

学 士

大专生

发表于 2022-3-19 06:24:33 新手机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辛苦了,让我们了解这么多。

初中生

发表于 2022-3-25 14:43:07 新手机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电信
谢谢你,让我知道了家乡尘封的往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关于我们|陶都论坛 ( 苏B2-20120265 ICP11066580-2 )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 信箱 dataodu@foxmail.com 举报电话:0510-87586000
苏公网安备 32028202000860号
本站法律顾问:

GMT+8, 2024-11-17 09:43 , Processed in 0.02755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Ya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