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水泥路浇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一个个菜园安装了整齐统一的围护设施……年关将近,走进新建镇的经济薄弱村臧林村,听村民们讲述近年来村里的变化,他们的脸上满是喜悦。“村里虽然经济底子薄、环境底子差,但我们没有把它作为人居环境落后的‘挡箭牌’,通过算好‘三本账’——村里的‘财力账’、村民的‘需求账’、管护的‘长效账’,有效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臧林村党总支书记赵顺根自豪地说。
臧林村由新桥头、后仁等19个自然村组成,是新建镇的6个经济薄弱村之一。如何在不增加村级经济负担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采取由上级政府和部门补一点、村里筹一点、热心人士捐一点的办法筹措整治资金。去年来,储国平、储海年、丁旭明等多位企业主和在外乡贤得知村里搞环境整治的消息后,纷纷主动向村里捐款捐物,有效缓解了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
算好“财力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一道难题。在摸清村民的“需求账”后,村两委提出了“一拆、二整、三管”的环境整治提升思路。首先是在“拆”字上下功夫,在取得村民理解支持的基础上,村里对被拆除的空关房屋,按照实际面积的不同等情况,给予村民每间300元至500元不等的拆除补贴,并在拆除前拍照存档,签订有关拆除协议。要想搞好环境整治,“整”是关键。村两委将目光投向了拆除房屋后留下的地块,将其平整成菜园,供村民无偿使用。对拆除中产生的废旧砖块,村里进行再利用,砌成菜园的隔离带,既降低了整治成本,又美化了村庄环境。去年来,全村共有30间破旧空关房屋被拆除,整理出的菜园、村道、文体广场等用地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在新桥头自然村,村民沈汉华高兴地说:“村里搞环境整治不乱花钱、不做表面文章,对我们群众来说很是受用,不少村民都义务出工出力。”
长效管护不能缺席,为了算好“长效账”,臧林村在“管”字上想点子,组建了由村干部及全村150多名党员领头的长效管护队伍,实行“1+5+5+1”的网格化长效管护模式,即以每5至6个自然村为1个网格,对每个网格构建由1名村干部、5名党员、5名群众、1名保洁员组成的长效管护网络,网格内的村道、河道、绿化、菜地等由党员干部义务管护。通过党员带头示范,逐步培养村民自主管理的意识,共同维护好村庄环境整治成果,而且降低了管护成本,提升了管护成效。近两年来,臧林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测评成绩在全镇的排名不断跃升,在2020年第四季度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的测评中,该村成绩位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的“红榜”第七。
来源:宜兴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