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翁 发表于 前天 17:57

话说文昌阁



氿水汤汤,文脉悠悠。在宜城之西,有飞檐斗拱倚天而立,青瓦朱梁倒映氿波,此乃文昌阁也。自明初始建,四百余载风雨,它曾是通贞观的晨钟暮鼓,也曾是科举试场的墨香萦绕之地。

拾级而上,檐角铜铃轻响,恍若穿越时空的回响。这座由大殿、砚池与回廊组成的建筑群,虽经数次修缮,仍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骨。东院大殿面阔三间,青石月台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殿前古桂与柏枝交织,树影婆娑间,仿佛能看见往昔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赋的身影。砚池虽小,却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梦想,池中锦鲤穿梭,搅碎满池天光云影。

万历年间的重建,让文昌阁成为宜兴文风鼎盛的见证。明清两代,这里走出了五百余进士,四位状元,更有“满朝朱紫贵,俱是宜兴人”的佳话。周延儒的“会元状元坊”虽已迁至博物馆,但其承载的荣耀,仍在阁内的“荆邑千秋”展中熠熠生辉。泛黄的殿试考卷复刻、历代进士名录,无声诉说着宜兴人“耕读传家”的祖训。

岁月流转,文昌阁历经沧桑。民国时为学堂,解放后成办公之地,直至一九九八年易地重建,方重现旧日风华。如今,阁内孔子像端然而立,目光如炬,似在审视着这片崇文重教的土地。近代展区里,周培源、蒋南翔等院士的照片连成星河,与古代科举的辉煌交相辉映,诠释着“教授之乡”的当代传奇。

春日登临,可见氿滨烟柳如画;秋夜凭栏,可闻桂花暗香浮动。常有学子来此祈愿,燃一炷香,叩拜文昌帝君,期许学业顺遂。更有白发老者,抚今追昔,在碑刻前驻足良久。这座阁楼,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宜兴人精神的图腾。

暮色四合,阁顶鎏金在晚霞中闪耀。氿水东流,带走了科举的尘烟,却带不走文脉的传承。文昌阁静默如初,守护着一方水土的灵秀,见证着千年不变的读书种子,在江南大地上生生不息。塞江天骄于2025年3月30日

银杏魂 发表于 昨天 08:12

“如今,阁内孔子像端然而立,目光如炬,似在审视着这片崇文重教的土地”。——在现今教育产业的冲击下,孔先生似在淳淳开导着他的后人:咱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可不能丢了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文昌阁